2025年9月7日13:30至16: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于东苑食堂门口举办“星瞰风云·智护地球”气象卫星科普日活动。活动由学院研究生学生会主办,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旨在普及我国自主气象卫星的科学知识、观测原理与实用价值,提升科技素养、增强灾害应对能力,并激发科研与创新意识。数百名师生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成为一场集科普教育、互动体验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科技盛会。


长廊科普,系统呈现发展历程
活动现场设立的科普长廊由四个易拉宝展板构成,系统梳理了国际与国内气象卫星的发展脉络。展区内容分为国外气象卫星发展史、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史、卫星运动规律与轨道、以及技术趋势与应用产品四大板块。配合历史图片和仪器图解,师生们可直观感受气象卫星的技术演进与设备构成,深刻理解其“三高一全一定量”的发展方向与在多领域中的关键作用。
沉浸体验,增强防灾减灾认知
通过长廊的沉浸式展示,参与者不仅了解到气象卫星在天气预报、气候研究和农业生态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也更加意识到其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重大灾害防治中的现实意义。很多同学表示,展览内容贴近实际、形象生动,加深了对卫星科技护佑地球的认知。
互动问答,激发学习热情
知识问答区域吸引大量师生驻足参与。题目涵盖卫星技术、发展历史、国家政策与民生应用等方面。参与者完成后可获赠风云卫星明信片、钥匙扣等纪念品,优秀者还可赢得《星耀中国:我们的风云气象卫星》科普书籍。现场答题踊跃,气氛轻松而紧张,成为巩固知识与拓展视野的有效平台。
模型展示,领略国产科技精度
风云四号卫星模型成为全场另一大焦点。志愿者细致讲解其工作原理,如多通道扫描辐射仪如何实现15分钟全圆盘观测、如何追踪天气系统演变等,引来众多卫星技术爱好者围观。有获奖同学兴奋地表示:“通过模型真正感受到国产卫星的精密与先进,体会到科技所带来的民族自豪。”
传承使命,弘扬航天精神
本次活动既是对风云一号卫星成功发射37周年的致敬,也是大气物理学院科学传播与育人实践的重要体现。通过科普日的举办,学院有效提升了师生对我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了科技自信与文化使命感,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