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晚,大气物理学院第161期ARL研究生学术论坛于气象楼1114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论坛由大气物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办,邀请大物院2018级雷电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敏芝、汪海潮、姚年鹏、杨敢、余骏皓和张坤这6位同学进行学术报告。
刘敏芝的报告题目是《空中引雷击中30-m高塔的绕行连接过程》,通过UCL从地面尖端起始、传输阶段和在CSZ发生的所谓“最后一跳”阶段,确定了闪电在地面上的闪击目标,使闪电放电从先导传输向大电流回击转换,这在雷电物理研究方面对于全面认识雷击过程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给防雷技术应用的方案设计、参数选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汪海潮的报告题目是《中国不同地区气溶胶对闪电活动影响的研究》,对中国各地不同环境下气溶胶的研究,发现气溶胶在平原和沿海地区与总地闪频数正相关,在高原地区与总地闪频数也是正相关,而与正地闪没有明显的关系,除了沙漠地区正地闪比例都与气溶胶溶度呈负相关,针对中国中部地区也有类似的结论;姚年鹏的报告题目是《基于闪电、雷达和卫星资料的雷电临近预警研究》,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对南京、昆明闪电定位网理论水平定位误差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一次多回击地闪的三维定位结果,与当今研究现状相符,说明了该闪电探测系统对闪电三维放电通道有较好的监测与解析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杨敢的报告题目是《昆明地区山体地形对雷电电磁波传播及定位误差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典型山体地形的实验,结合地电学原理的应用,分析了这些情况下对电磁波的传播影响,总结了传播过程中不同介质对电磁波的干扰以及应该如何去修正这些对定位带来的误差;余骏皓的报告题目是《三维高分辨率多上行先导随机模型的建立与模拟研究》,他所研究的上行先导随机模型做了二维对三维的转变,大大提高的分辨率及准确性;张坤的报告题目是《暖云降水主导的广州“5·7”暴雨中的电荷结构》,针对这次大暴雨,发现此次过程对流较弱,云顶高度低,表现出了明显的低质心特征。内云水分布较低,不利于冰相粒子生成。强对流单体内空间净电荷结构为三级性,放电区对应着强的起电区,都主要集中在回拨中心上部35~50dBZ的对流区。
参会的研究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本次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