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号下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举办了城市边界层气候与环境变化报告会。报告会邀请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Alexander Baklanov教授、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乐满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永敬副研究员应邀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分别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Integrated modelling of urban hydrometeorology,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for smart,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cities”、“变网格全球模式对中国地区大气污染的模拟研究”和“复杂地形边界层理化过程探测与大涡模拟”的专题报告。上述报告分别由大气物理学院杨元建教授和宁贵财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Alexander Baklanov教授首先介绍了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大气科学领域研究特色;接着,从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城市气象和空气污染数值模拟与预测预报、城市水文气象、气候和环境集成系统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城市服务(IUS)等方面综述了城市气候与环境的发展进程;最后,概述了WMO GURME、IUS、欧盟FP FUMAPEX、MEGAPOLI和MarcoPolo项目团队的联合研究成果。

乐满博士
相较于单一的区域数值模式或者传统的全球模式,变网格全球模式通过对研究目标区域进行水平分辨率加密,以相同的数理过程建立不同尺度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较好的克服传统数值模式约束。乐满博士的报告系统介绍变网格全球大气化学模式MUSICAv0,并从东亚地区大气污染数值模拟和气溶胶-边界层相互作用对碳中和背景下空气质量未来变化的潜在贡献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变网格全球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马永敬副研究员
围绕着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多个关键问题,马永敬副研究员从高分辨率探测资料揭示边界层现象和大涡模式探究物理化学机制两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在城市污染气溶胶-边界层相互作用、河陆风循环与森林大气成分传输、人工强热岛与残留层污染、多尺度环流伴生低空急流的夜间臭氧峰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会师生对报告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报告的互动环节中,师生们积极提问,对建模时如何有效地整合来自不同尺度和不同来源的数据;使用变网格全球模式时,如何根据自身研究目的及需求构建变网格;河陆风循环与森林大气成分传输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关研究课题的理解。